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 »  走进镇远 » 历史沿革
历史沿革
  

镇远地处贵州省东部,即武陵水舞溪中部,水运便利,于是从春秋战国开始便有黔中建置,秦属黔中郡镡成县地,汉置武陵郡无阳县,隶荆州。

公元前279年,楚顷襄王二十年派庄豪率军由沅江溯氵舞 水伐夜郎,到镇远;公元前277年,秦昭王三十年派白起伐楚定巫,置黔中郡镡成县。公元前202前,汉高祖五年黔中郡更名武陵郡置无阳县。汉武帝时,镇远古罗施国蛮酋王自雄归降。三国时,公元215年(建安二十年),吴蜀联合分荆州、武陵郡,无阳县属蜀国武陵郡。公元222年(蜀章武二年),孙权夺取武陵郡,在无阳县故地改置氵舞 阳县。公元598年(隋开皇十八年)在镇远置充州梓姜县,公元606年度废充州,梓姜县改属奖州。唐长安四年(公元704年)在镇远置氵州,公元725年更名鹤州,公元732年更名业州,公元770年改名奖州。唐末至五代期间,镇远因全国社会动乱而脱离王权辖治,成为田氏领地,称号“竖眼大田溪洞”,下辖九溪十八洞,自成建制。史书称:“陷于藩”。

宋朝同一全国后,镇远蛮酋田氏于乾德三年(公元965年)进京朝贡,宋太祖赵匡胤因大理反宋,朝廷急需解决云南问题,镇远又是必经之要道,宋太祖认可“竖眼大田溪洞”,即田氏对黔东的统治权。真宗咸平三年(公元1000年)以张伦为奖州巡检使,公元1011年以闫陈翰为奖州刺史,公元1015年以周仁美为奖州防御使,公元1018年以李薄为忠正节度使副使、奖州团练使。派流入镇远后,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控制。大理国被灭后,宋朝大军云集镇远,蛮酋田祐恭主动废止了“竖眼大田溪洞”建制,于宋大观元年(公元1107年)上表朝廷,“愿为王民”,授思州藩部长,在镇远置思州安夷县。宋徽宗政和八年(公元1118年),封田祐恭维少师思国公。孝宗淳熙十三年(公元1186年)十二月丙子,在镇远复置奖州,田处达为刺史;蛮帅田二凤以功授镇远沿边溪洞军民宣抚使。南宋宝祐五年(公元1257年),朝廷为防御元兵入侵,设立镇远巡检司,田宗恕为长官;朝廷急命御前忠胜军副都统制田应已率兵修筑氵舞 溪关隘,即石屏山防御工事竣工后,于宝祐六年十一月甲寅日,赵昀皇帝下诏,抚谕沿边将士,改奖州赐名“镇远州”。

南宋德祐元年(公元1275年),镇远守将李信、李发战败被俘,镇远蛮酋田景贤于公元1277年(至元十四年)春归降元朝,授镇远沿边溪洞宣抚使,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司镇压九溪十八洞苗民,其后改招讨司为镇远蛮夷总管府,随后又改军民总管府,田茂烈为总管,治中河山。至元二十年(公元1283年)改军民总管府为镇远府。公元1284年(至元二十一年)闰5月,改安夷县为镇安县。至正二十二年(公元1362年),镇远复称安夷县。当时,总管府下辖39个蛮夷长官司;如镇远金容达蛮夷长官司、都坪峨异溪蛮苗长官司、蕉溪笃住蛮夷长官司等,长官司下辖各溪洞,溪洞辖各村寨,通过溪洞土官管理各族人民的生产、生活等活动。

元朝末年,社会动乱,群雄奋起。至正十八年(公元1358年)古州(榕江)八万洞苗民叛乱。镇远蛮酋田茂烈、田仁厚胡子率兵镇压,次年又领兵围剿红巾军,镇远城兵力空虚。至正二十二年(公元1362年)正月,红巾军首领明玉珍在重庆称帝,国号大夏,兵发黔东入湘,镇远州知州田茂安归附,授管军万户府印,在镇远置思南道都元帅府,随后改称思州道宣慰司,授田仁政为宣慰使,田仁美为统兵元帅、田仁智为镇远州军民同知。次年正月九日,田仁厚亲自带兵杀死了田仁政、田仁美二人,其父田茂安报痛而亡。至正二十五年(公元1365年)六月,朱元璋攻占南京,进军湖南。田仁智为报父兄之仇,遣都事向吴国公归降,明太祖以率先归降,诏授田仁智为思南宣慰使,赐三品银印,辖17个长官司。七月,镇远蛮酋田仁厚献地归降,授思州宣慰使,治都坪寨,辖24个长官司。镇远州、镇远金容金达杨溪公峨蛮夷长官司等属西南宣慰司。镇远州知州先后由胡登、梁埠、戴子美、何济、何瑄等担任,长官司长官由何氏担任。明洪武二十二年(公元1389年)七月,置镇远卫指挥使司,下设左、中、右、前、后五千户所,屯兵5600人。次年四月又置清浪卫指挥司。镇远、清浪二卫,共辖军屯245个寨。明洪武二十三年(公元1390年),思南宣慰司从镇远迁治水德江(今思南县城),因而,水德江长官司演变为德江、印江二长官司。

明永乐九年(公元1411年)思南宣慰田宗鼎与思州宣慰田琛为争青溪朱砂坑地,举兵相斗,朝廷派人调解无效,扰民甚重,怨声极大。同年6月,思州田琛与辰州知州黄禧结盟,田琛自称“天王”,命黄禧为大将,起兵攻镇远城。田宗鼎挈家退走,其弟被杀,祖坟被挖,并戮其母尸。田宗鼎诉奏于朝,屡数敕田琛、黄禧赴厥自辩,皆拒命不朝。于是,永乐帝命镇远侯顾成率兵五万压其境,次年三月初五日执田琛、黄禧赴京伏法,并剿杀参与仇杀的田氏土军,焚毁天印田琛的宫室财产,以及漏溪、施秉等相关苗寨。明永乐十一年(公元1413年),朝廷实行“改土归流”,将田氏领地思州、思南两宣慰司分置镇远、思州、思南、石阡、黎平、乌罗、铜仁、新化八府,在镇远设贵州省布政司统辖,蒋廷瓒为首任布政使。为此,《明史》载:“贵州为内地,当自镇远始矣”。

镇远府于公元1413年分思南宣慰司地建立后,设治于镇远州,治石屏山前,颜泽任镇远府第一任知府。明正统三年(公元1438年)四月,镇远州知州何瑄奏请朝廷将镇远州并入镇远府。

镇远金容金达长官司从元代沿袭到明朝,何氏为正长官、杨氏为副长官。明弘治二年(公元1489年),长官何伦父子杀百姓一家三口而获罪、废长官司改为镇远县,改土归流。十三年(公元1500年)左贤(四川人)为镇远知县。清代沿袭镇远府、镇远县。清顺治十六年(公元1659年)正月设镇远总镇都督府,治卫城。

康熙十二年(公元1673年)十一月二十一日,吴三桂打着“兴明”旗号发动叛乱,云贵总督甘文焜于十二月八日从贵阳赶到镇远,镇远守桥副将江义已投吴三桂,率兵包围吉祥寺驿舍迫其归降。甘文焜手刃其子,而后自刎,时年42岁。同年夏天,吴三桂进驻镇远,督师东进,占据湖南。康熙十七年(公元1678年)八月,吴三桂在衡阳暴病而死,其孙吴世藩奉柩经镇远返云南。康熙十九年(公元1680年)十月,蔡毓荣、贝子漳泰率清兵攻占镇远城,清廷派李予之任镇远知府,朱三才任镇远知县。康熙二十二年(公元1683年)十一月,载镇远卫并入镇远县,雍正五年(公元1728年)改清浪卫设青溪县。雍正七年(公元1730年)为了开辟苗疆,在镇远设分巡贵东道,治卫城,并在镇远府设台拱镇,镇远设协营。乾隆四年(公元1740年),为加强黔东的军事力量,升镇远协为镇远镇,设总兵署,辖左、中、右三营,兼辖黔东十营三协,共有246个期地(军寨),控扼黔东各地。光绪元年(公元1875年),为增强兵力,苏元春改镇远水师为陆战队,分驻黔防。

民国元年(公元1912年)11月20日,镇远自治学社负责人潘德明、万贤臣、王星阶、杨培凤、梁时宪等联合拥护革命的人士,如镇远练军哨官黄鹤廷、黔东道尹吴嘉瑞、谢集林、傅良弼、着晋阳、倪松农等,宣布拥护共和,成立军政府镇远分府,各机关、团体和中小学纷纷响应。当天,镇远城的居民手持白旗上街游行,搭台演讲,剪掉发辫,群情欢腾,庆祝辛亥革命的胜利。民国二年(公元1913年)九月,废镇远府,在镇远设黔东道,辖27县。民国九年(公元1920年)废黔东道,镇远县直属贵州省辖。民国二十四年(公元1935年)设贵州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、1937年改为第一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,简称:镇远专区,辖镇远县等12县。民国三十年(公元1941年)元月,废青溪县治,划归镇远县辖。

公元1949年11月8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十六军四十六师一三八团解放镇远城。11日,中国共产党镇远地方委员会、贵州省人民政府镇远专员公署、镇远军分区宣告成立。吴肃任中共镇远地委书记,王耀华人 专员,曾宪辉任军分区司令员。同日,接管了镇远县,刘学民任县委书记、王佐光任县长,并将旧政权设的一区十三乡 (镇),改划为四区十三乡在(镇):一区 (涌溪)辖氵舞 阳镇,太极镇(两路口),涌溪乡,新民乡(金堡乡);二区(蕉溪)辖盛宁(蕉溪)乡,江古乡;三区(青溪)辖青浪镇,竹坪乡,羊坪乡,铺田乡;四区(龙场)辖龙场(羊场)乡,都坪乡,大地乡。

公元1954年10月4日,中共镇远地方委员会改称中共镇远地委常委会,1956年7月15日改称中共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委员会。1951年6月26日,镇远专员公署更名为镇远专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,1956年7月23日,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镇远正式宣告成立,国家民委副主任萨空了、贵州省省长周林等领导人到镇远祝贺。1958年12月,州机关从镇远迁至凯里办公,镇远之名沿袭700多年未改变。